多元文化兼容并蓄、和諧相處,是湖南文化環境的一大特色。南岳大廟之中,道教與佛教在一個廟內和諧相處;在岳麓山,山下有儒家的千年學府岳麓書院,山中有佛教的麓山寺,山頂有道教的云麓宮,均能在一山和平共處。在文化與人的關系上,近代湖南先哲主張,“合中西兩洋文化一爐而冶之”,為“改造中國與世界”造就“新民”。
而且,湖湘文化和湖南人的精神,畢竟是脫胎于傳統的農耕文明,有著與生俱來的局限性,也有自己的弱點和不足之處。如合群性缺乏,封閉守舊觀念和小農經濟思想較濃等弱點,以及忽視生產流通領域的傾向,至今仍存在著消極影響,這是需要加以克服的。發展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時代,對經商的人來說,沒有談不攏的生意,只有談不攏的利益。談生意需要妥協,需要退讓,直而不彎,進而不退,生意就很難做成。在發展市場經濟的今天,不善經商和經營的湖南人面臨著嚴峻的挑戰。做生意與搞革命是不一樣的,不能太剛、太強、太硬,需要柔,需要剛柔相濟。
在造就一代新人的問題上,陳天華、宋教仁、禹之謨等人,在20世紀初就開始研究人的個性和全面發展問題,只是由于他們較早地犧性了,這一全新的文化觀念沒有變成現實,后來卻由楊昌濟、毛澤東等人變成了現實。主張“合中西兩洋文化一爐而治之”的楊昌濟,為實現“欲栽大木柱長天”的崇高理想,他“以直接感化表揚為己任”,毛澤東、蔡和森等一批擎天大柱均出于他的門下。
促進人自身的全面發展是社會的本質要求。馬克思曾經強調,新社會是實現“人的全面發展”的社會,“在那里,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”。人的發展,就是指每個人在體能、知識、智力、技能、潛能和心理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發展,其實質是人的智慧潛能的開發。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:“堅持以人為本,樹立全面、協調、可持續發展觀,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”。
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,是人才的世紀。世界發達國家都在實現從重物質、重資本到重人才的轉型,并已實現了從依賴物質資源到依賴人才資源的戰略轉變,湖南應當而且必須造就新形勢下的湖湘人才群體。
更因為,當今人類文明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,世界性的文化開放與匯流,使培養熔鑄世界文明精華于一爐,具有較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一代新人成為可能,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預見的“能夠全面發揮他們各方面的才能”的“全新的人”將會在地球上出現。中國和湖南的未來需要大家巨匠,只有兼收并蓄,貫通今古,融合中西,才能培養造就新一代的大家巨匠。
因此,湖湘文化在新的時期需要不斷發展和完善,湖南人精神和性格需要新組合與改造,需要再一次“辨同異、合中西”,需要在三湘大地再造“新民”。應對全球一體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挑戰,湖湘文化必須努力浸潤現代人文精神,湖南人精神與性格基因必須進行新的組合,并培養造就一代全面發展的新人。在某一種意義上說,這一次征集提煉“湖南精神”正合時宜,具有重大現實意義。(作者:郭輝東)